acc+話你知香港老鼠種類及習性

資料來源:香港食物環境衞生署

作者:袁智強、梁志堅、曾穎詩

 

共棲鼠類的生物學特徵和特性

世界上的囓齒類 (囓齒目) 動物之中,老鼠 (鼠科動物) 的品種最多;同時,囓齒類亦是哺乳類 (哺乳綱) 動物之中,品種最多的一類。

老鼠及其他超齒動物的一個明顯特徵,是上下顎均長有一對鋒利和不斷生長的門牙,以及沒有犬齒。這對門牙必須通過不斷的峽曬,以保持鋒利,及避免生長過長影響攝食。雖然兔類 (兔形目) 也有不斷生長的門牙,但免類的上顎有兩對門牙,而且還有其他和囓齒類動物不同的特徵;因此在分類學上的差別很大,不能歸屬於囓齒類 (但同屬哺乳類)。

老鼠本身及其體外的寄生蟲,是多種危害人類健康的病媒或宿主。與人類共機的鼠類,會吃掉農作物及污染我們的食物,導致直接的經濟損失,亦能從而傳播疾病。牠們交啃的習性,也可給我們帶來大量的經濟和財物損失;當咬落的物件是電線或電纜的時候,甚至會引致火警。

本港常見的共棲老鼠

雖然老鼠大多在自然環境中繁衍和生長,但有一些鼠種已經適應了人類的居住環境和習性,與人類共同生活,並對人類構成大量滋擾。 

本港常見的共生老鼠有三種:

1. 溝鼠 (Rattus norvegicus),又稱褐家鼠、挪威鼠

2. 黑家鼠 (Rattus rattus),又稱船鼠、屋頂鼠、家鼠

3. 小家鼠(Mus musculus),又稱小鼠、家鼴鼠

 

1. 溝鼠 (Rattus norvegicus)

溝鼠是三種常見的共棲老鼠之中,體型最大的一種。成年的溝鼠,軀體粗壯,體重大約在200至450克之間,但亦可能重達600克:頭部至尾巴總長約32至47厘米。

相對於其他常見鼠種,溝鼠頭部所佔的比例較小,而口鼻圓扁,眼睛較小;耳朵亦較小,向前摺疊不會蓋過眼睛。溝鼠的尾巴較粗,但較身體加上頭部的總長度短一些;而尾巴的頂部和底部顏色並不一致 (底部顏色明顯較淺)。溝鼠較常見於污水渠、花圃和地洞等地方。

2. 黑家鼠 (Rattus rattus)

黑家鼠和溝鼠雖然均屬於鼠科的中鼠屬 (Rattus),但細心觀察的話,可見牠們的外觀上有顯著的分別。成年的黑家鼠,軀體較瘦長,約重120至225克,很少會超過300克;頭部至尾巴總長約27至43厘米。

與溝鼠比較,黑家鼠頭部所佔的比例屬於偏大,眼睛亦偏大,而口鼻則較尖。另外,黑家鼠的大耳朵向前摺疊可以蓋過眼睛。黑家鼠的尾巴,通常比身體和頭部的總長度長一些;而整條尾巴都是深色及顏色一致的。黑家鼠擅攀爬,較常見於假天花、建築物頂樓,樓頂空間及橫樑等。

3. 小家鼠 (Mus musculus)

小家鼠屬於鼠科的小鼠屬(Mus)。小家鼠比另外兩種常見的老鼠小得多,軀體細小而較瘦長,重量通常介乎15至30克之間;頭部至尾巴總長約7至20厘米。

小家鼠的頭部佔全身的比例屬於偏大,眼睛偏大,鼻亦較尖。它的耳朵亦偏大,向前摺疊時可以蓋著眼睛。小家鼠的尾巴顏色一致,呈棕灰色;但可以比頭部連身體的總長度稍短或稍長。另外,小家鼠的前後腳大小相若,而腳部所佔身體比例,在三種常見老鼠之中屬於最小。小家鼠通常見於室內,特別是貯存食物的地方附近。

最後,必須注意,老鼠的毛髮顏色由遺傳基因及環境控制,同種老鼠的顏色差異也可以很大。雖然 Rattus rattus 通常被稱為「黑家鼠」,但這種老鼠並不一定是黑色的,而黑色的老鼠也不一 定是「黑家鼠」;同理,褐家鼠也不一定是褐色的。科學實驗常用的白老鼠,大多是經特別配種培育的白色褐家鼠和小家鼠。

 

老鼠的感官能力

1. 視覺

老鼠是慣於在夜間出沒的動物,因此他們的眼睛已演化至邊應夜視,能在非常微弱的光線下看見物件的存在。可是為了讓眼睛充分發展出在陰暗的環境探測微弱光線的能力,就必須犧牲視力的敏銳度,因此老鼠的視力是很模糊的,必須同時依靠其他感官去附近的環境。

此外,雖然老鼠的視網膜上除了存在感測光度的桿狀細胞外,還有兩種分別用於感測級光和紫外光的錐狀細胞,但這兩種細胞數量甚少;而且實驗證明,只有在遠超老鼠生活環境的紫外線水平下,老鼠才勉強有一些辨色能力。所以,雖然在科學上老鼠不算是完全色盲,但以上資料顯示在正常的環境下老鼠是可以被當作色盲的。

2. 觸覺

為補償視覺上的不足,老鼠發展出很敏銳的觸覺。牠們不但有長長的觸鬚,而且身上亦長有針毛,協助他們感應附近的環境,在黑暗的環境中,這些觸覺上的刺激有助老鼠辨別物件的距離、粗糙度及質感等。加上優良的記憶力,他們就可以對活動範圍內的環境瞭如指掌。

3. 聽覺

老鼠的聽覺亦非常靈敏。人類的耳朵,只能分辨最高約20千赫 (20kHz) 的聲音,但老鼠能夠聽到高達100千赫 (100kHz) 的高頻超音波。他們可以用超音波溝通,而對較大的音量或者同伴作出高頻呼救都有很大的反應。

4. 味覺

老鼠也有良好的味覺。牠們有能力認出鼠餌中極微量的殺鼠劑或其他苦味及異味物質,並能夠把有關的味道記住。因此,若一隻老鼠吃了並未達致死份量的殺鼠劑,牠在症狀過去,慢慢康復以後,就不會再吃含有該種殺鼠劑的食物;而她亦會對同伴作出警告。在這情況下,再度施放這種殺鼠劑,對該隻拒食的老鼠甚至同族群的其他老鼠已經再無效果。

5. 嗅覺

鼠類的視覺也是優秀的,這有助他們探測食物的位置,與及辨認同種及異種的動物。牠們會靠氣味來辨識不同的鼠隻,及該鼠隻的性別和生殖狀態;而在族群內不同地位的老鼠也有不同的氣味。老鼠也會在行走和居住的地域上,留下氣味來方便認路,以及劃定自己的領域。

 

老鼠的活動能力和生活習性

各種在城市生活的老鼠 (和大部份野外的老鼠) 都是晝伏夜出的動物,而且適應力極高。但基於體形和其他身體特徵以及觸覺的微妙差異,不同種類的老鼠會在不同的生態環境中發揮各自的優勢,故此牠們的生活習性並不是完全相同的。

1. 攀爬能力

溝鼠是三種共棲老鼠之中,體形最大的一種。他的攀爬能力相對較弱。黑家鼠的體長和溝鼠相約,但體重大約只有溝鼠的一半,他的攀爬能力相對較強,能輕易沿牆上的垂直管道、木門框甚至電線等爬上假天花或橫樑上,並佔領附近空隙作為容身之所。小家鼠則通常在貯存食物的地方附近出沒,以傢具或假天花作為巢穴。

2. 挖洞能力

溝鼠常常挖洞棲身,洞深可達50厘米,每個洞穴一般都有兩個洞口,黑家鼠及小家鼠很少挖洞。但黑家鼠會用溝鼠留下的洞穴作棲身之所。

3. 跳躍能力

除了攀爬外,老鼠的跳躍能力也很強。即使小家鼠身形細小,牠亦能跳躍至25厘米高,而體形更大更強壯的溝鼠和黑家鼠,在有助跑的情況下更能跳至一米高。

4. 攝食習慣

城市中的各種老鼠都是雜食性的動物,而基本上人類的所有食物,不論是否已腐爛,都能夠成為老鼠的食糧,只是不同品種的老鼠各有偏好而已。溝鼠的偏好是番薯、麵包和新鮮或乾製的魚類及肉類,家鼠偏好果仁、肉類、蘋果、紅蘿蔔和麵包,而小家鼠則偏好穀物及種子。在攝食的習慣上,溝鼠和黑家鼠都會一次吃下較多食物,並會把食物帶到安全的地方食用;小家鼠則習慣從很多不同的地方取食小量食物。但是他們都沒有貯存食物過冬的習慣。

除攝食外,老鼠亦會在咬啃不同物品的過程中造成大量破壞。老鼠的門牙在牠的一生會不停生長,以免在攝食的過程中,受到不停的磨損後失去功用。但亦正因為門牙會不停成長,所以老鼠常常通過不斷的咬啃,保持門牙鋒利以及避免牙齒過長妨礙攝食。

5. 領域特性

老鼠的活動範圍與老鼠本身的大小有關。黑家鼠和溝鼠的活動範圍約為30至50米,而小家鼠通常只會在5至10米範圍內活動。共棲性的老鼠,通常都會以尿液和糞便劃定領域,而雄性的老鼠,甚至懷孕後期或正在哺乳期的雌鼠,對入侵者都有很大的敵意和攻擊性。

6. 社會組織

老鼠是群居的動物,每一個老鼠群,都由一隻雄鼠統領,而這隻雄鼠可享有最好的食物及棲息地和最大的交配機會,地位較低的老鼠,可能因此被排擠到邊緣或者陌生的地方。

7. 查探特性

溝鼠、黑家鼠和小家鼠,都有強烈的探索慾和好奇心,有助他們獲取更多食物和開發更多的生存地域,但與此同時,城市的老鼠通常會靠牆而行,從而以身體上的針毛感覺附近的環境,以在視力不足的情況下,在行走與探索的過程中取得安全感。而為了取得安全感,牠們很多時候也只會在慣常走動的路徑上行走,從而在慣行的草地上留下一段寸草不生的路,或在牆腳留下一抹油脂污垢 (擦跡)。

他們亦有抗拒未知物件 (新物抗拒) 的反應。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,避免接觸未知的物件,可以避免危險,從而大大增加整個族群以至物種的生存機會。小家鼠的新物抗拒反應相對較弱。

8. 繁殖殖力

老鼠的繁殖力驚人,而全年均可繁殖。這些共棲老鼠每年可以生產五至八胎,而每胎可以生產出5至14隻幼鼠。若不能及時控制,一隻懷孕的老鼠在一年之内可以產生成千上萬的後代,由此可見及時滅鼠的重要性。

 

香港的其他老鼠

除了溝鼠、黑家鼠和小家鼠外,在香港野外可見的老鼠還有黑級撥鼠 (Rattus sikkdimensis)、針毛鼠 (Niviventer fulvescens) 和田齒鼠 (俗稱田鼠) (Bandicota indica) 等等,惟這些老鼠並非共棲鼠類。他們大多以植物為食糧,在市區幾乎絕跡。

 

#鼠患 #滅鼠 #老鼠 #香港鼠患 #老鼠藥 #戊型肝炎 #鼠疫 #害蟲管理 #巴斯夫 #德國巴斯夫 #BASF #一錠鼠 #Flocoumafen #STORM

BasfFlocoumafenStorm一錠鼠伏滅鼠巴斯夫德國巴斯夫